把污水变成资源,从“善治”走向“善用”
《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实现提标升级;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
2月初,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畔,不少市民惬意漫步,观赏着碧水悠悠,两岸绿树成荫的优美景色。然而,很多市民也还记得,南明河曾经污染严重。由于流经贵阳人口最为密集、商业最为活跃、生产生活最为集中的区域,加上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等因素,南明河一度成为“失去生命的河流”。
贵阳市通过异地搬迁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水泥厂等污染排放大户,修建污水处理厂,用处理达标的尾水作为生态景观用水回补;实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沿河打造湿地公园、休闲广场等,使得如今的南明河,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7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水生植物覆盖度、生态系统完整性显著提升,呈现出“水清岸美有文化,鸟飞鱼跃人欢畅”的情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要求,“十四五”期间,因地制宜推进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目前,各地正通过对众多“南明河”的综合治理,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目标逐步成为现实。
污水资源化利用尚处起步阶段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过去5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其中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超出指标70%的要求;劣五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6%,而指标要求是5%。碧水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效,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环境“颜值”普遍提升。
水是生命之源。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在治水方面取得较大成果,但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要素之间不适配是我国基本水情,水资源短缺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问题依然存在,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城市黑臭水体仍未消除,部分河湖水域、湿地萎缩严重,海河等部分河流断流现象频发。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正在持续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原主任朱黎阳说,污水作为第二水资源,具有水量稳定、水质可控、就近可用等优势。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既可缓解水供需矛盾,又可减少水污染。
目前,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利用量不大、利用率较低,利用水平总体不高。生态环境部确定,“十四五”期间,将“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保好水、治差水、增生态用水”,以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为关键,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强生活源污染治理。
出台政策促进再生水利用
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污水排放量约750亿立方米,但再生水利用量不足100亿立方米,即再生水利用量不足城镇污水排放量的15%。
为加快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步伐,保障水生态安全,1月11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县城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实现提标升级;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
“我们注意到,该《指导意见》出台,正值‘十四五’的起步之年,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措施与规划目标安排,与《建议》中的15年远景目标十分贴合,体现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长沙市海绵城市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刘波说,但由于全国污水资源化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直排入河、入湖,长此以往,河湖环境承载能力将大受影响。
数据显示,省会级城市一般每天市政污水处理后的尾水排放量在数百万立方米以上,年排放量在1亿立方米左右;地级城市每天排放量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年排放量在1千万立方米左右。刘波说,全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巨大,既是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变量,也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工业污水与农村农业污水排放量同样巨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资源化利用前景同样可观。
“《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出台,无疑将为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绿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刘波表示,《指导意见》突出北方缺水地区城市和京津冀地区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安排,对南方地区好像没有重点强调,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由于污染等原因,南方地区水质型缺水是客观事实,在南方地区同样需要对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村农业污水加大管控和资源化利用的力度。
概念水厂将带动污水处理迈上新台阶
在江苏宜兴市,一座中国未来概念水厂正在建设中。作为国内首座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其建设构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等6位水污染控制领域专家提出,以“水质永续、能量自给、资源回收、环境友好”作为目标,打造一座花园式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带动我国污水处理迈上新台阶。项目一期污水日处理能力约2万吨。
曲久辉说,宜兴概念厂将与总体环境相适应,向环境提供可持续的优良水质。在较长一个发展阶段里,满足区域水环境水生态修复、建设需求,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同时,协同治理污染,通过厌氧消化等协同处理工程,承担区域有机废弃物,即生活垃圾、污泥、畜禽粪便等处理,综合考虑周边环境需求,统筹解决治污问题。
也就是说,新概念城市污水处理厂,将从具备污染物削减基本功能的处理工厂扩展至城市能源工厂、水源工厂、肥料工厂,进而发展为与城市和乡村全方位融合、互利共生的新型环境基础设施。曲久辉说,概念厂有丰富的有机质能和热能,可实现节能降耗,再叠加对周边景观的绿化贡献,还能助力实现碳中和。
“水处理领域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最早的污水处理到达标到再生水,实际上是水功能恢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经历了从初期的有机物污染控制、到氨氮控制、再到总氮总磷控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院长任洪强说,近期毒性指标也列入地表水标准的控制指标。因此,2021—2035年,水污染处理技术、工艺装备以及相关创新,更应该关注水质安全和水质健康风险。
任洪强说,宜兴等城市正尝试在变革中积极探索。伴随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创新发展、中国未来概念水厂的建成落地,宜兴在支撑环保产业高水平创新发展方面,在人才储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金融服务等方面都将具备一定的基础。而宜兴等城市的探索,也将有助于引领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定位。